最近观察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童话《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是一篇童话,说一位急性子顾客想做一件棉袄,但因等不及其他裁缝的时间(分别是来年的秋天和夏天),找到一家新的裁缝店。这位裁缝说自己是慢性子裁缝。慢性子裁缝告诉顾客可以在冬天完成,这里的冬天是指下一年的冬天。
顾客自然要走,裁缝说:“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非但如此,在您穿上我做的美观大方的新棉袄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甚至羡慕您呢。”顾客答应在这家店做衣服。
可是急性子顾客等不及,多次改变要求:过了一天就要求将棉袄改成夹袄(是希望秋天能穿上新衣服);过了第二天又要求将夹袄的袖子剪短,变成短袖衬衫以适应夏天;又过了一天,最后要求将短袖衬衫改回春装(这是希望裁缝最快在春天做出衣服来),只是让裁缝把之前剪下的袖子再接回去。裁缝每次都欣然答应顾客的要求,他能答应是因为他并未开始制作衣服,布料还在柜子里。
作为童话,文章有“急”和“慢”的两种夸张表现,让人笑笑无可厚非。但要选入课文,我心中起了嘀咕:慢性子裁缝最后的“并非开始制作衣服”反而带来了可能最理想的效果,这样的结局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从中可能有哪些“可能习得”?(关于“可能习得”,可参考阅读:关注可能习得的意识和方法)
这样一想,就觉得选这篇文章入课文有些不妥。童话于成人可能就是编撰的故事,哈哈一笑也就过了,而于儿童而言他们可能信以为真,在某些方面留下痕迹。选入课文,孩子们学了,信以为真,可能得到什么呢。我想了这样一些问题:
1.生活中的裁缝店做一件棉袄需要一年吗?一年做一件棉袄的裁缝店能够生存吗?
2.裁缝说:“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非但如此,在您穿上我做的美观大方的新棉袄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甚至美慕您呢。”这是真替别人考虑,还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巧言令色,鲜矣仁”?学生学习这样的沟通会有什么结果?
3.接手一件事情拖拖拉拉,几天都不动手反而有了一种理想的效果,这可能形成孩子们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和老师交流,我说,语文教材里面有人情世故,有生活常识。研读教材不仅要有课程标准、教材的文本,还有唤醒自己的人生经验、用好自己的人生经验。用好自己的人生经验,你就会对教材有一些基于生活的发现,可能发现教材的好,也可能发现教材远离生活、不利于学生未来生活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做出更有利孩子未来的选择,让教学变得对学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我看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里面有课程标准、有教材,但就是看不到上课教师这个人。教师活了几十年,总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最好在教学用起来、体现出来。教师不要忘了自己,不要跪着教书。
就这个意见,我在推文《多一些小孩意识|由“牛和鹅”想到的》有过讨论,大家可以看看。
选入课文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样的课文怎么教?我的选择是批判性理解。在基本梳理故事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讨论:
1.你会到慢性子裁缝这样的裁缝店去做衣服吗?为什么?如果大家都不去这样的店,这个店能够开下去吗?裁缝应该怎么办?
2.裁缝说:“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非但如此,在您穿上我做的美观大方的新棉袄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甚至羡慕您呢。”是不是真希望“急性子顾客”被别人羡慕?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你喜欢他的说法吗?
3.急性子顾客不断变换要求说明了什么?慢性子裁缝的应对是否理解了急性子顾客的要求?
4.对慢性子裁缝拿着你的布料几天都不做的行为,你会怎么选择?
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从事服务行业应该有顾客立场,满足顾客合理要求的从业意识和态度。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