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烈庆祝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自即日起本报将集中展示10位2021年“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以更加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新贡献。
李军乔: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成功实现野生蕨麻的人工驯化,审定通过的新品种累计推广19万亩(15亩=1公顷),新增产值近30亿元,缓解了对380万亩天然草甸的破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中国蕨麻》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9件,编制发布国家和地方标准10项,编制完成蕨麻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青海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采挖野生蕨麻曾经是我省农牧民的传统收入。但野生蕨麻主要分布在高寒草甸,长期采挖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采挖的蕨麻只是当作原材料出售,产业化发展层次低、规模小。如何解决生态—生产—发展的矛盾?李军乔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开展野生蕨麻人工驯化工作,将生长在山野间的蕨麻“挪”到田间地头,实现了蕨麻产业化种植、农牧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效益。
李军乔深知,把一个野生植物品种通过试验、试种、研究,最终转变为人工种植,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但她是一个敢于挑战难题的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蕨麻人工驯化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时由于没有科研经费,自己的经济力量薄弱,找地、管理等都成了难事。她正为这些事犯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乡哈门村一户农民得知李军乔要搞蕨麻的人工栽培,愿意免费提供0.13公顷地让她做研究和实验,这一下子就解决了燃眉之急。没钱雇人,播种、除草、田间管理、记载、采收等所有的农活和试验都是她自己完成。
蕨麻属于匍匐茎,长得很低矮,李军乔需要记录的数据包括叶子长出来的时间、叶子长度宽度、匍匐茎和颜色变化情况等,而这些工作都必须要趴在地上看,拿着尺子量。一些数据的采集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同一片区域完成,而且在物种的各个周期都要这样做,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得惊人,她经常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为了节省开支,她就一天天在地里忙着、晒着、期盼着。就是凭着这样的毅力,她坚持对野生蕨麻的植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化学成分特点、遗传多样性、繁育系统、人工驯化、规模化栽培技术等进行了多年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驯化的野生蕨麻实现了连年结果。后来在省科技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李军乔终于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个人工驯化的蕨麻品种——“青海蕨麻1号”。它的诞生结束了蕨麻产品一直依赖于野生采挖的历史。同时,她和团队建立了蕨麻人工驯化栽培的技术体系,制定通过了1个蕨麻国家商品标准和7个地方标准。
为加大蕨麻的研发力度,2013年,青海民族大学成立了青藏高原蕨麻研究中心,并与企业签订了关于“青海蕨麻1号”原种与栽培技术产业化校企合作协议。此次校企合作,也为“青海蕨麻1号”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李军乔带领着研究中心团队创新攻艰,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又从野生蕨麻生态种中分别选育出两个新品种。2015年,“青海蕨麻2号”和“青海蕨麻3号”两个新品种相继诞生,这是我国独有的3个蕨麻新品种,为蕨麻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 宣)
青海省